第232章 三年五载(下)(2 / 2)

加入书签

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异的缘由,就是宋时的科考举子相比于明清时代的童生、秀才、举人等缺少的很多特权和利益,只有在进士层面上才稍稍有所拉平。

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宋朝的文人在中进士之前,只有一个地方上的发解试作为关卡,考生通过了发解试,只有一个可以自由通行天下的权利,而明清时代童生有粟米奖励,秀才可以免役和免田赋,举人的特权就更多了。

正是这些特权和利益,把那些潜在的“隐士”通通变成了科举路上的狂热者。

确切的来说,宋朝的文人隐士之所以选择咸鱼之路,不是他们真的咸鱼,纯粹就是大宋朝的科举吸引力不够强大,利益不够丰厚。

实际上李格非就是一个拥有隐士情节的人物,若不是时势所迫,他亦宁愿归隐田园,享受些自由的气息。

李格非笑问道:“你···你这小子当真狂妄!难道你宁愿辜负我家阿宝,也不肯参加科举吗?”

旁边晁补之亦道:“陈家小哥儿此言才过偏激,纵你发解入贡,金榜题名之后,却也可以拒绝官禄,独善其身啊!”

二狗高声道:“昔日韩稚圭曾放言,东华门外唱名者,方为好男儿。此论吾深鄙视之,其言其行,必遗祸无穷矣。吾虽不才,却亦知其患,恕我不能如公等所愿,行科举之道也!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